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 2006( 中國澳門 )

大陸的經濟發展攸關兩岸統一進程

  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林金源

 
 

 

阻礙海峽兩岸走向統一的最根本因素在於:兩蔣恐共、反共、仇共、將中共 “ 妖魔化 ” 在先,李登輝陳水扁挑撥兩岸情感、將中國「污名化」於後,造成今日台獨與獨台的盛行。 “ 本土、自主、去中國化 ” 是現今台灣的主流語言,追求統一反成為過街老鼠。許多台灣民眾反共、反華,反得莫名其妙。他們已被有心政客長期洗腦而不自知,因此不能客觀、理性的分析兩岸情勢。下面幾件小事,足以描繪台灣的這種氣氛。

台灣民眾常指責蠻橫不講理、或激怒自己的人是 “ 共產黨 ” 。十之八九這些指控的內容其實都與共產無關。如果詳細深究,我們甚至會發現指控者雖然怒罵對方是 “ 共產黨 ” ,其實自己卻正在宣揚社會主義的精神而不自知。

1981 年我服務於行政院主計處,該處廁所內本設有公用衛生紙,總務單位為節省開支把它取消了,改成按月發給每人一包紙。此舉造成員工不便,引起眾怒,有人竟然罵總務單位 “ 共產黨 ” 。其實,批評者顯然主張 “ 大鍋飯 ” 又反對 “ 自負盈虧 ” 。到底誰才是共產黨?

1999 年 5 月,中華電信的員工為了反對國營企業私有化,在立法院展開大規模的示威抗議。情緒激動的群眾一度與駐衛警相互推擠,場面混亂。帶頭示威的幹部不滿警察的鎮壓行為,情急之下就罵警察是 “ 共產黨 ” 。仔細想想,國營企業私有化以及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正是台灣加速 “ 國際化 ” 、 “ 資本主義化 ” 的必然結果嗎?反之,重視勞動階級權益、反對生產工具私有化不就是共產黨的原始主張嗎?如果台灣實行的是社會主義,中華電信的員工或許就不必抗議示威了,但他們還是排斥社會主義,他們還要罵推行資本主義的國家機器 “ 共產黨 ” 。

多年前台灣的中國時報刊登了一篇整版的售屋廣告, “ 中共不見了 ” 五個大字是主要標題。廣告詞把頑固不肯換屋的父親形容為 “ 老是濫用否決權的中共 ” 。中共何辜,它與這個售屋廣告有何瓜葛?因為台灣的民眾(包括知識份子)並不知道美國已經在聯合國安理會動用近百次的否決權,而 1998 年中國否決馬其頓維和案時才是第四次。他們不知道的事實還包括:美國進行核子試爆已經 1,000 多次,中共僅 40 餘次;美國有十幾艘航空母艦遍佈全球,中共只有購自烏克蘭的一艘舊航母。駐日、韓美軍將近 10 萬人,更別說世界各地;中共的解放軍則沒有一人駐紮在外國領土。真正濫用否決權的是誰?真正窮兵黷武的又是誰?台灣大多數民眾不知道這些真相,或者被洗腦之後他們持有兩套判別標準。

1999 年5 月23 日 世界杯羽球錦標賽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台灣傭兵也是印尼華僑陳鋒出戰大陸選手孫俊,爭奪冠亞軍。一位大學學歷初 次觀看球賽的觀眾,不知道誰是陳,誰是孫。她猜陳來自大陸,因為陳較瘦弱。大陸羽球稱霸羽壇多年,台灣依靠傭兵首次擠入決賽,此役冠軍仍為大陸隊獲得。但是台灣民眾對大陸的了解竟然如此扭曲,因為他們從小聽說大陸同胞吃的是香蕉皮。好在近年的兩岸交流,逐漸修改了這種刻板印象。

扭轉民眾對大陸的排斥心理並非不可能,除了少數 “ 鐵桿 ” 台獨基於認同原因不肯修改其 “ 信仰 ” 之外,大多數台灣民眾如果接觸、親臨一個越來越富有、越來越進步的中國,他們的態度應該會轉變。由此可見,大陸的經濟發展攸關兩岸的統一進程。台灣與大陸統一的好處如果大於獨立或維持現狀的好處,一般民眾就會慢慢拋棄台獨思想。如果大陸的生活水平繼續提昇,統一的好處就會越來越清楚呈現在台灣人民眼前。所以發展大陸經濟不只是為了提昇自身人民的福祉,也是去除台獨、消弭戰爭的最佳策略。

更積極來說,大陸經濟的發展還必須培養、積累出更雄厚的國力,作為追求統一的本錢。當年兩德統一的主導者是西德,西德以大事小,給予東德極多的補貼與協助,才讓兩德順利融合。西德如果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統一的過程可能先拖垮自己,並且遭致反統一者的阻礙作梗。台灣的經濟原有極佳表現,可惜近年來由於當權者的失德與誤國,政黨惡鬥、統獨爭議、社會空轉使台灣經濟遠落在亞洲四小龍之後。我希望中國統一的前夕,兩岸都有高度發展的經濟,正如兩家賺錢的公司為了互利而合併,這當然是喜事一?。但是萬一政客繼續誤國,台灣的經濟持續沉淪,屆時大陸就必須有類似西德的胸襟與經濟實力,包容、幫助台灣融入中國的懷抱。 如此說來,大陸的經濟發展更是任重道遠。

近年來,大陸經濟的快速成長令舉世矚目,但是隨之而來的隱憂也不可忽視。第一個問題就是貧富差距擴大,社會主義注重公平正義的基本精神面臨挑戰。早年的經濟學家相信:一個部門、一個地區先富起來,可以透過向下滲透的機制,讓其他部門、其他地區自動、逐漸的富起來。但是近來各國的實際經驗,已經否定了這種機制。尤有甚者, “ 全球化 ” 的浪潮顯然正在擴大富國與窮國之間、一國之內富者與貧者之間的差距。中國為了追求經濟成長,無法自外於資本主義世界席捲而來的洪流,今後唯有依賴謹慎、精密、眼光長遠的財經政策與制度,才能確保 “ 均 ” 與 “ 富 ” 的共存。

30 及 70 年代的經濟奇蹟,確實為台灣創造了越來越富且越來越均的祥和社會。可惜 80 年代之後,一方面由於產業結構的轉變,另一方面由於政府在政治、經濟領域的解嚴與鬆綁,台灣經濟雖然繼續成長,貧富差距卻日益擴大。就產業結構的轉變而言,以往勞力密集工業漸為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產業取代。原本雨露均沾的經濟成長果實,逐漸被上階層把持。就政、經的解嚴鬆綁而言,橫跨政商兩界的菁英影響政府政策的手段越來越露骨,貧富的差距自然越來越大。昔日蔣經國於能源危機時期,堅持漁民使用的柴油不漲價。後來的李登輝與陳水扁,都與財團關係密切。

台灣的經驗可供大陸借鏡。主導一個富裕社會發展的力量,不可避免將逐漸從政府轉移到民間。但所謂的民間力量或是市場機制,說穿了主要就是富者的影響力。可惜富者多只關心己身利益,不太可能支持公義的社會制度。因此中國在追求富裕的過程中,趁著政府仍具主導地位的現在,必須適時建立公平公義、可長可久的典章制度,確保越來越富裕的中國不會淪為冷漠的資本主義社會。瓦解台獨促成統一的最佳說詞就是既均且富的中國大陸。

在舉島若狂的氛圍下,我對台灣的政經濟發展有恨鐵不成鋼的深情與無奈。當我把這份深情與無奈投射向神州大陸時,遂有了上述的種種期待。

祝大會成功順利。

 

 
 
 
     
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版權所有,保留所有權利
All Rights Reserved by macaopp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