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 10 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透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這是代表十三億中國民眾的執政黨,就國家、民族、社會的發展,進一步探索與構建自己的理論與制度,開始建立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 這個價值體系開始包容人類“普世價值”,明確提出我們要構建一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社會將“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為國民勾劃出一個新型社會的雛型以及行為準則,並規劃了這個社會的五項基本準則及六項應該完善的制度,並就思想道德基礎、社會管理措施、增進社會團結和睦、加強黨的領導各個方面,都作了詳盡部署,對內追求和諧社會,對外追求和諧世界,對台追求兩岸和解及和平統一,已隱然成形,極大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同時也極大豐富了兩岸統一的理論。
兩岸關係從表面上看,是內戰的延續,是一個國家尚未統一的關係,實際上是兩岸如何擺脫歷史原素糾葛去共建一個新的共同家園的關係,是兩岸如何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共創雙贏的關係,也是兩岸相互融合的關係,也可以說是兩岸和解共生關係,是形成一個新的生命共同體的關係,是中華民族再締造的關係,是兩岸同化共同去締造一個更加文明、民主、繁榮、富強的新中國的過程,也是兩岸民眾對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制度、價值觀的認同過程。這涉及到每一個人靈魂深處對自己前途與命運安身之命的選擇,這種關係與過程就是鄧小平說的“誰也不吃掉誰”的關係,也是胡錦濤說的“建設共同家園”的關係。兩岸關係從近期來看,彷彿是統獨之爭,但從遠期來講,恐怕是制度之爭,歸根到底,是對一個更美好制度與核心價值的選擇問題。
台灣社會不管“藍消綠長”,還是“綠消藍長”,台灣政黨不管綠營如何沉淪墮落,藍營如何分裂內耗;台灣政治人物不管陳水扁如何不乾淨,馬英九如何不清楚;台灣選情不管誰主北高,誰入選 2008 ,民進黨已不可能 “ 萬年執政 ” 。決定台灣命運的不是顏色、政黨、政治明星,而是民意,今天台灣民眾一浪高過一浪的抗爭,是對一個更加文明、民主、清廉、正義、和諧、進步、改革、有序的社會的追求。這種追求已成社會主流,並在日益覺醒。儘管他們的認同還處于混亂之中,在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這問題上還存猶豫,統獨問題依然敏感,但一個欣欣向榮的祖國對他們的選擇是具決定性影響的。我們不能要求台灣事事符合我意,但不管台灣怎么變化,影響兩岸關係的決定性元素是人心向背,是兩岸的制度競爭。
因此,中國大陸致力於和諧社會的建設,確立以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崇尚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與台灣廣大民眾追求的核心價值應該是一致的,甚至是更優於高於台灣社會的,這終究會對兩岸的最終統一產生深遠的影響。最近,大陸紀念兩岸都敬仰的 孫中山 先生── 這位第一個喊出“振興中華”的先行者,胡錦濤主席又一次向對岸喊話,提出了“四誠”主張,即︰“真誠相待、坦誠相商,精誠團結、熱誠合作”,去共同創造所有中國人的福祉生活和美好未來。“四誠”的主張是和諧思維的產物,也是這一代中國領導人與民眾的新思維。過去我們不是太講究“和”、“合”、“誠”這些概念,認為“和”是沒有立場的,“合”是沒有原則的,“誠”是不講階級性的,而是崇尚“鬥爭”與“對抗”,甚至認為“民主”是西方的價值觀,“衣冠文物”是資產階級的虛偽,現下我們已徹底摒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鬥爭思維”,開始步入建設和諧社會的階段。因此,我們在對台工作中越來越主動、善意、靈活,這是這一代中國人有自信的表現。
較之今日的台灣,整日糾纏在“藍綠對抗”之中,企圖以狹隘的“台灣主體意識”去對抗祖國大陸,企圖以“公投修憲”來擺脫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這只是陳水扁這些“台獨”分子擺脫困境和轉移焦點的伎倆,而台灣民眾真要的是“用道德來挽救流失的核心價值”。一波一波的“罷扁”與“倒扁”,從表面看是台灣民眾對貪瀆的憎恨,實質上是在尋找“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價值,是一場“重返倫理”的“新政治倫理運動”。雖然這不是一場反“台獨”運動,但它要求政治領導人要有好的政治操守,希望民主化而不要變成“民粹化”,希望本土化而不是變成“去中國化”。對此,中國大陸是尊重和理解的,從這一點上講兩岸的共同追求是一致的,而非對抗的。統一是人們向往一個更好的目標的追求,祖國大陸只有從民族、民權、民生、民主、民本各個方面搞得比台灣更好,統一是一定會實現的。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表,對兩岸關係定會產生深遠影響。
兩年前,台灣“海基會”會長辜振甫先生去世,大陸“海協會”汪道涵會長發去了唁電,當時正值陳水扁靠“兩顆子彈”繼續連任,兩岸關係一片蕭瑟,喊打聲淹沒了“和平統一”理性呼聲。但汪道涵會長力排眾議,在唁電中毅然寫道︰“兩岸之道唯和與合”,這可以說是他生前最後的重要遺言。這與他以往提出的“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目前“尚未統一”,統一將是“平等協商”過程,統一的模式將是“共議統一”……這些重要論述,都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在辜振甫會長作古後不到一年,汪道涵會長也與世長辭了,今天正值他去世一週年前夕,重讀他最後的遺言── “兩岸之道唯和與合”,深感親切。他的遺教大哲如斯,再一次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證明是先見之明,兩岸要和解、和睦、和平、合作、融合、統合,這是代表了兩岸民眾的根本利益,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符合國家與民族的利益。汪會長許許多多對台的見解,差不多都被胡錦濤今日的對台思想所吸納,這是他的榮幸,也可見老成謀國是何等高瞻遠矚,是何等高屋建瓴。今天我們學習構建和諧社會《決定》,聯繫兩岸關係,自然聯想到敬愛的汪道涵會長,發覺他的思想與構建和諧社會是多麼一致,也證明《決定》是有民意基礎的。因此,我們要更好學習與貫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這也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儘管我們有了新的對台政策、有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思維、有了汪道涵會長寶貴思想財富,但兩岸關係還是一個很漫長的磨合過程,統一不可能一蹴而就,還需要我們做許多艱巨的工作。我們要充分運用《決定》精神,思想再解放一點,要構建起一個更寬容的兩岸政策,將台灣民眾各種思想思潮無所不容地包容到大中華意識之中,真正建立起大中華的核心價值與主體意識,讓台灣主體意識不能成為“台獨”對抗祖國的武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