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 2006( 中國澳門 )

探討 “ 一國兩制 ” 在台灣實踐的可行性

中國統一聯盟第二副主席 紀欣

 
 

 

  “ 一國兩制 ” 是 1980 年代初,鄧小平為促成海峽兩岸統一所提出的方案。它是指儘管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台灣可以在統一後,維持高度自治,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並可“台人治台”。 1997 年和 1999 年回歸中國的香港與澳門,已先後實施了該制度,並且具體實踐了 “ 港人治港 , 高度自治 ” 和 “ 澳人治澳 , 高度自治 ” 。在台灣,大多數民眾至今不瞭解 “ 一國兩制 ” 內涵,又因朝野政黨長期污衊它,因此,不少人說, “ 一國兩制 ” 既已被污名化,大陸要想完成統一大業,必須有新思維,重新提出比較可能為民眾接受的制度。

  其實,隨著島內政局的演變和兩岸互動的進展,大陸對 “ 一國兩制 ” 構想早已與時俱進、不斷發展。 1995 年 “ 江八點 ” 所提出的 “ 兩岸和平統一談判 ” 及 “ 分階段解決台灣問題 ” 等構想,讓 “ 一國兩制 ” 進入了新的里程碑,而 2005 年的《反分裂國家法》不但明定 “ 國家和平統一後,台灣可以實行不同於大陸的制度,高度自治 ” ,更規定兩岸 “ 協商和談判可以有步驟、分階段進行 ” ,其中 “ 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 ” 也是可協商和談判的事項之一。台灣當務之急是要承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並且立即展開平等協商和談判,為民眾爭取到應有的權益。就現實面而言,兩岸的政經發展在過去多年始終呈現此 ( 台灣 ) 消、彼 ( 大陸 ) 長的趨勢,統一的物質基礎已日益加強。當台灣民眾認定統一是大勢所趨時,接受 “ 一國兩制 ” 的人自然會大幅成長。所有關心中國完全統一及台灣前途者,都應該為突破兩岸統一的最後障礙繼續努力。

一、台灣對於 一國兩制 的民意時有變化

  “ 一國兩制 ” 雖不是台灣的主流民意,但民意如流水,隨著民眾對統一的支持程度,支持 “ 一國兩制 ” 的民意也時有高低。

  根據 2001 年 3 月至 6 月由陸委會及幾家主流媒體所做的民調,贊成 “ 一國兩制 ” 的人數急速增加,其中《聯合報》的民調結果,更有高達 33% 的民眾認為 “ 一國兩制符合雙方人民利益 ” 。當時民意之所以發生變化,主要是因為民進黨執政不到一年,經濟低迷、政局動蕩,而大陸則蓬勃發展,和平崛起,兩岸之間政經勢力的此消彼長,使民眾對於統一態度發生變化。不幸, 2003 年春天 SARS 肆虐台灣,陳水扁把疫情源頭歸罪大陸,又把無法進入「世界衛生組織」的責任歸咎於中國打壓。在野黨面臨 2004 年總統大選在即,為爭取本土選票,也隨之起舞,頻頻反對 “ 一國兩制 ” ,甚至說出 “ 台獨也是選項 ” 。在朝野政黨全面反中的大環境下,民眾對於統一及 “ 一國兩制 ” 的支持度急遽下降, “ 愛台灣 ” 、 “ 本土意識 ” 迅速成為當時的 “ 政治正確 ” 。

  2004 年陳水扁雖以兩顆子彈連任,但藍綠長期對決,社會動盪不安,加上扁政府一再緊縮兩岸政策,使台灣競爭力大幅下降,不但經濟成長率成為亞洲四小龍之末,民眾的生活水準更是普遍下降, 2005 年一年就有 4200 多人因生活困頓,而選擇或被父母強迫自殺身亡。另外, 2005 年以來民進黨高層、第一家庭成員(包括扁本人)弊案頻傳,本土政權從此與貪腐劃上了等號,百萬人走上街頭,吶喊 “ 阿扁下台 ” 。儘管阿扁至今未辭職下台,甚至為了自保鋌而走險,拋出 ” 變更領土 ” 與 “ 第二共和憲法 ” 修憲議題,企圖再次點燃 “ 法理台獨 ” 引信,但以扁聲望之低,美國亦不容其違背 “ 四不 ” 承諾來看,任何修憲提案均不致在立院過關。

  另一方面,大陸對台政策自 2004 年發布五一七聲明後轉趨靈活, 2005 年的《反分裂國家法》更讓「原則堅定,策略靈活」的對台政策法制化。 2005 年國親新三黨主席先後訪問大陸,使島內掀起一股「大陸熱」,而國台辦主動釋出的 15 項優惠措施,更爭取到不少台灣各階層的民心,社會主流民意也明顯往 “ 要和平、反台獨及發展兩岸關係 ” 轉向。

  從以上民意幾度轉向可知,民意隨著大陸和島內的形勢時有變化,近年來兩岸之間政經勢力的消長,已使台灣認清統一是大勢所趨,也是台灣前途所在的人愈來愈多。只是兩岸之間除有過去之歷史因素外,李登輝、陳水扁 18 年來的漸進式台獨及 “ 去中國化 ” 政策,加上美日對兩岸統一的圍堵及破壞,要大多數台灣人接受甚至嚮往統一及 “ 一國兩制 ” ,島內必須早日建立一套嚴謹周密的和平統一理論,並讓民眾有機會進一步了解 ” 一國兩制 ” 內涵。

 

二、反對 一國兩制 的理由可一一被駁斥

  台灣朝野政黨反對 “ 一國兩制 ” 的理由很多,其中以 “ 一國兩制 ” 、 “ 會矮化台灣 ” , “ 會使台灣失去自主性 ” , “ 會消滅中華民國 ” ,及 “ 會改變台灣現狀 ” 最為普及,但該些論點並非不能被駁斥:

 

  (一) “ 一國兩制 ” 不會 “ 矮化 ” 台灣

  “ 一國兩制 ” 將使台灣被 “ 矮化 ” ,其實是經不起辯論的。台灣會不會 “ 被矮化 ” ,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來談。第一,什麼算 “ 矮化 ”? 台灣現在不管叫什麼名稱,都進不了聯合國及以政府組織為會員的組織(如世衛),算不算被聯合國矮化?台灣被最大靠山的美國排除在 192 個國家之外,算不算被美國矮化?台灣政治人物凡事看美國人臉色,稍有人質疑,就有邱義仁回說 “ 不抱美國大腿,行嗎 ?” ,算不算自我矮化?

  第二,究竟誰怕被矮化?統一後,一般民眾生活照舊,現有福利照舊,選舉照舊(除非台灣人自己受不了,想藉此改革),卻從此成為 “ 超日趕美 ” 泱泱大國的一份子,何來被矮化之有 ? 當然,當權者若始終抱著 “ 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 心理不放,難免會感到委屈,那些不願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或一心只想作美日走狗的人也會不甘心,但這些人畢竟是少數,而且他們通常都號稱最愛台灣,為了民眾的福祉,大概也願意犧牲一下吧!何況在 “ 台人治台 ” 的政策下,一些不太差勁的官員,還是有繼續為人民服務的機會呀!

  (二) “ 一國兩制 ” 不會使台灣 “ 失去自主性 ”

  不但陳水扁批評 “ 一國兩制 ” 將使台灣 “ 失去自主性 ” ,連國民黨黨主席馬英九也反覆說,他 “ 不接受喪失自主的 ‘ 一國兩制 '” 。難道他們不知道,台灣長期抱美日大腿,早已自失尊嚴及自主性?台灣常以實施西方民主制度為傲,其實統治者雖經由選舉產生,卻經常操控媒體、不尊重人權、打壓反對黨,利用族群與意識形態差異,鞏固自我權力,這哪裡算民主政治?比較 2004 年台灣及烏克蘭、委內瑞拉的總統大選即知,除非美國支持選舉結果翻盤,否則就翻不了盤。連總統當選人都需經美國背書,台灣的自主性在哪裡 ?

  近幾年,美國為向台灣促銷 6108 億軍備,一再威脅台灣如沒有基本自衛能力,美國將不再保衛台灣,扁政府不顧民眾群起反對照單全收,但軍事單位仍表示買再多武器還是得靠美國保護, 6108 億其實就是給美國人的保護費了。美國見軍購案老不過關,只好親自上陣, 2006 年 10 月中阿米塔吉前來游說,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 10 月 26 日 又召開記者會,威脅軍購案 “ 今年秋天不過,就錯過了! ” 如此最後通牒,引發台灣社會強烈反彈,在野黨及學界紛紛要求楊道歉,施明德罵楊是 “ 美駐台總督 ” ,反軍購大聯盟更在包圍在台協會時喊出 “ 楊甦棣滾回去 ” 。而布什政府資深官員在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不但肯定楊甦棣的說法,並進一步表示,如立院仍不讓軍購案過關, “ 台灣 2008 年的總統就等著來收拾美台關係的爛攤子 ” 。行政院長蘇貞昌見民情激憤,居然說,天下沒有 “ 到菜市場買菜,點菜後五年不付錢 ” 的事,這樣的政權,憑什麼說自己有自主性 ?

 

  (三) “ 一國兩制 ” 不會改變台灣民眾的生活

  台灣朝野政黨都說, “ 維持現狀是台灣的最大公約數 ” 。但何謂現狀,本身就是爭議。胡四點說: “ 儘管兩岸迄今尚未統一,但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這就是兩岸關係的現狀。 ” 正是兩岸現狀的正確描述。但台灣當局至今堅持 ” 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 ” ,藍營亦主張 “ 中華民國主權獨立 ” ,連美國人都?它對 “ 台海現狀 ” 有自己的定義。連現狀的定義都如此混淆不明,現狀怎麼維持?再說,馬英九能在 2008 年穩操勝算,贏得總統大選嗎?泛藍重新執政,台灣就會比較好嗎?以後難道不會再政黨輪替嗎?

  台灣人普遍相信能夠維持現狀,主要還是因為相信美國希望兩岸 “ 不統、不獨、不戰、不和 ” ,但美國政策豈能由台灣人左右?美國只顧及自己的利益,而且過去每一次美中台三邊關係的轉向,都對台灣不利,台灣人憑什麼認定,美國將永遠保衛台灣?

  就台灣一般民眾的權益而言,「一國兩制」才是維持現有生活的最佳保證。《反分裂國家法》第五條明文規定: “ 國家和平統一後,台灣可以實行不同於大陸的制度,高度自治 ” ,這等於對全世界宣示,台灣在統一後,可以維持現有的生活形態及社會、經濟制度。再仔細想想,統一後的台灣人民應該比現在過的更好才對,例如漁民不必每次出海打魚,就擔心被鄰國抓去當肉票;兩岸農產品互通有無,農民不必再怕水果生產過剩;三通直航省錢省時間,台商不必出走,外商也不必遷廠;免除了統獨、族群之爭,政治才能清明,社會才能祥和;不必採購先進軍備,不必搞金援外交,一年就可省下好幾百億的納稅錢搞好社會福利。

 

  (四) “ 一國兩制 ” 不會讓中華民國 “ 被消滅 ”

  對接受了五十多年反共教育的台灣民眾而言,中華民國的確為其熟悉的記號,但這並非不會改變。李登輝 2003 年就宣稱 “ 中華民國已不存在 ” 、 “ 中華民國不是個國家,只是個名字 ” ,獨派組成的 “908 獨立建國聯盟 ” 更公開喊出 “ 台灣共和國 ” ,並於每一年的 9 月 8 日 在總統府前升起了 “ 台灣共和國 ” 的旗子。扁政府除在教育文化上推動 “ 去中國化 ” ,也要求國營企業、公司、學校去除 “ 中國 ” 、 “ 中華 ” 名稱,而民進黨日前出爐的黨版修憲案中,就有一版本名為 “ 台灣共和國憲法 ” 。如此看來,就算陳水扁曾說過,要他在任內完成正名 “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 ,但他只是利用 “ 中華民國 ” 的 “ 殼 ” ,繼續走獨之實。

  誠如《反分裂國家法》第三條所說, “ 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戰遺留問題 ” ,要和平統一,當然要解決中華民國的地位問題。其實, 1995 年 “ 江八點 ” 所提出的 “ 兩岸和平統一談判 ” 、 “ 分階段解決台灣問題 ” ,已清楚表示兩岸將按照平等協商、共同規劃、共議統一的方式,尋找能為雙方接受的具體的解決方案,而不可能只是一方被改變或「被消滅」。《反分裂國家法》第七、八條更明文規定「協商和談判可以有步驟、分階段進行」,其中「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正是可協商和談判的事項之一。簡言之,台灣的政治人物雖可依中華民國 “ 一中憲法 ” ,堅持 “ 中華民國主權獨立自主 ” ,作為談判的起點,但絕不可利用它作為拒不復談的擋箭牌,更不可藉此搞 “ 一邊一國 ” ,自食惡果。

三、 一國兩制 是兩岸和平統一的最佳模式

  鄧小平提出 “ 一國兩制 ” 構想,雖著眼於減少統一的阻力,但也是對台灣人生活方式的一種尊重,這樣的設計即非完美無缺,也煞費苦心了。而台灣方面,從過去的邦聯、國協、一中屋頂,到近來的 “ 歐盟模式 ” ,表面上是反對 “ 一國兩制 ” ,其實說白了就是抗拒 “ 一中 ” 。也有人尾隨美國學者提出 “ 一國三制 ” ,大概還是想與 “ 一國兩制 ” 劃清界線,卻暴露其根本不了解 “ 兩制 ” 的精神所在;不要說台灣與港澳情況不同,就連香港與澳門制度上也有所不同,難不成要說 “ 一國四制 ”? 少有人提出聯邦制,顯然是知道該制度實踐起來,不比 “ 一國兩制 ” 來得有利。

  儘管 “ 一國兩制 ” 被長期污名化,但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人提出一套比 “ 一國兩制 ” 更可行的方案,讓台灣的中國人,在 “ 一國 ” 的架構下,享有最高程度的自治,並具體實現 “ 台人治台 ” 。因此,只要更多台灣人體認統一是大勢所趨,美日兩國不敢再替台獨撐腰,接受 “ 一國兩制 ” 的人自然會大幅成長。為使 “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 早日實現, “ 一中 ” 爭議必須儘早化解,而台灣民眾究竟對統一後的生活有何構想,也值得先行了解,並設法凝聚島內共識。

 

  (一) “ 一中 ” 爭議急待化解

  國民黨在台灣執政時,曾提出 “ 一國兩府 ” 、 “ 一國兩區 ” 、 “ 一個分治的中國 ” 等主張,這些主張可概括為 “ 一國兩府兩制 ” 。 1990 年代中葉,李登輝開始偏離該主張,尤其 1999 年 7 月李的 “ 特殊國與國關係論 ” ,到陳水扁 2002 年 8 月的 “ 一邊一國論 ” ,都表示台灣對兩岸現狀的描述已成為 “ 兩國兩府兩制 ” 。
相對於台灣的 “ 一中 ” 政策一再轉向,大陸對 “ 一中 ” 的立場始終堅定,態度卻愈趨彈性、靈活。 2000 年 7 月 13 日 ,錢其琛在接見台灣媒體訪問團時提出:大陸、台灣都屬於一個中國,一個中國並不是非彼即此,兩岸只要堅持一個中國即可,而不必在一個中國到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是中華民國上打轉。同月下旬,錢又在接見台灣客人時提出 “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不容分裂 ”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表述中並未堅持 “ 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 ” ,而 “ 大陸和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 ” 這一句話中, “ 一個中國 ” 顯然僅就 “ 國 ” 而言,而不涉及 “ 府 ” 的問題,也就是說, “ 一個中國 ” 應該是一個高於 “ 兩府 ” ,且包容 “ 兩府 ” 的完整主權。

  《反分裂國家法》規定 “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基礎 ” ,但也同意 “ 可就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進行協商和談判 ” ,可見只要台灣贊成 “ 兩岸同屬一個國家 ” ,不管他們如何看待中華民國政府,北京都願意與其進行對話和談判。這也重申了江八點的: “ 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當然也包括台灣當局所關心的各種問題。 ” 為打破當前兩岸僵局,大陸方面近來一再呼籲,只要台灣當局承認和接受 “ 九二共識 ” ,兩岸馬上可以復談。在這種條件下,台灣似無拒談之理。至於在 “ 同一個國家 ” 中的 “ 兩府爭端 ” ,大陸也同意可以暫時擱置或用較模糊的態度來處理,等到雙方談判一段時間並產生互信後,再針對敏感問題進行談判。當然,大陸對台工作者及兩岸學者專家應加緊深入研討各項敏感議題,為兩岸談判及最終解決台灣問題預作準備。

 

(二) “ 兩制 ” 內涵可先行構思

  “ 一國兩制 ” 的精髓是求同存異, “ 一國 ” 是求同, ” 兩制 ” 則是存異。港澳 “ 一國兩制 ” 實踐雖有先例,但由於台灣與港澳在歷史背景和民眾訴求上極為不同,台灣將實踐的制度必與港澳有所不同。

  2001 年 7 月,錢其琛在接見新黨訪問團時提出 “ 兩制 ” 七項內容,例如台灣可以繼續保有軍隊,保持政府架構,人事自主,聽起來已比港澳寬鬆許多,而江澤民總書記同年 11 月接見 “ 中國統一聯盟 ” 時,甚至說兩岸國號可簡稱為 “ 中國 ” 。從近年來大陸對台政策走向可確定,統一後,台灣不但可保有現有的社會、經濟制度,政治上的大部分制度,如選舉制度及政黨政治,亦將保留。但正如港澳回歸之後,原來顯示殖民地意涵的政制部分必須廢止或改變;台灣目前以 “ 國家 ” 或 “ 中央政府 ” 形態出現的一些政治符號,難免需要更動。為使台灣未來能享有最符合人民需求的制度,民眾應主動提出意見,並尋求社會共識,為自己及子孫爭取最大的福利。

  最後,儘管台灣與港澳歷史背景不一,但從最早港澳人士參與兩地基本法的草擬工作,到回歸前後的宣導工作,及這些年遭遇各種問題的解決之道,在在都值得台灣借鏡,港澳相關人士應將此經驗傳承。港澳與台灣來往便捷,又較無禁忌,應發揮更大的橋樑功能。尤其,港澳於 2007 及 2009 年就先後回歸祖國十年了,在回顧與前瞻「一國兩制」實踐之際,應廣邀台灣學者、政治人物,共同探討在台灣實踐 “ 一國兩制 ” 的可行性。屆時台灣統派也應與學術單位合作,在台舉辦類似會議,引發民眾關注及討論。

結語

  從近年來兩岸政經勢力之消長,以及台灣經濟對大陸依存度每年創新高的紀錄來看,兩岸統一的物質基礎已趨成熟,只是兩岸之間因歷史、國際因素或政治人物心態所造成之重重糾葛依然存在。要如何克服、突破重重困難,早日實踐 “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 ,正考驗著全球中國人的智慧與毅力。就讓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為國家完全統一多做一些努力吧!

 

 
 
 
     
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版權所有,保留所有權利
All Rights Reserved by macaopp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