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台關係十周年研討會
 

兩岸政治新格局與澳台關係前景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 劉國深

 

在過去的十年,在兩岸關係非常特殊的歷史階段,澳門創造了兩岸交流交往的 “ 澳門模式 ” ,在兩岸關係進程中留下光輝的一頁,受到各界肯定。 2008 年 5 月 20 日以來,兩岸政治關係展現出新的格局,澳門如何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扮演新的角色,發揮新的作用,這個議題的提出本身就表現出澳門方面積極作為的強烈企圖心,令人敬佩。澳台關係的未來發展前景,受限於兩岸政治新格局的特性,也與澳門自身的條件和努力密切相關。

 

一、兩岸政治關係新格局的特點

2005 年以來,兩岸關係出現新的重大變化,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這兩個重要的政黨重啟和平發展對話, 2008 年 5 月 20 日 以後,兩岸政治關係更是進入新的格局,和平發展成為兩岸主流價值。兩岸關係新格局主要表現下以下八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兩岸高層政治互信的基礎初步建立。兩岸公權力部門之間重新建立起基本的政治互信,這一政治互信雖然仍有待增進,但已不是簡單地重回 “ 九二共識 ” ,而是比 90 年代初更加牢固了,海峽兩岸政治氣氛進入了 1949 年以來最和諧穩定的時期。目前的兩岸政治關係已經建立在一定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支持、相互照顧的基礎上。

第二,兩岸雙方交流交往的層級大幅提升。兩岸兩會恢復對話和商談,兩岸高層直接對話的管道正在建立中。兩岸政黨交流常態化,國共兩黨中央和地方層級官員頻繁交往,台灣其他政黨與大陸方面的互動增加。正因此,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因素正在減少,各方面的交流交往成本正在下降,兩岸交流的路徑和形式出現新的變化。

第三,台灣問題和平解決的信心明顯提升。台灣問題的國際政治環境進一步改善,主權領土上的一個中國格局更加穩固,海峽兩岸兩個中國人政權出現了 “ 差序並存,良性競爭 ” 的端倪,維持台海地區和諧穩定現狀,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廣泛一致的共識。

第四,兩岸雙方良性互動的格局正在形成。兩岸在國際場合配合默契,基本上不再出現進行惡性競爭的情況,雙方因此避免了大量的不必要的內耗。大陸方面更多地思考如何解決台灣民眾參與國際活動的要求,台灣方面也不再作徒勞無功的政治衝撞。在中國大陸的支持下,台灣方面的衛生部門負責人得以以觀察員身分首次出席世衛大會( WHA ),台灣方面也改變訴求,今年的聯大會議期間未再組織他們的 “ 友邦國家 ” 在聯合國大會上提案要求加入聯合國。雙方在國際場合差序共存,相互照應的情況越來越普遍,過去的同蒙其害,成為今天的共蒙其利。

第五, “ 台獨 ” 勢力的政治影響力大幅下降。失去執政權後的民進黨雖然還有一定的政治能量,但阻礙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能力大大降低,民進黨執政時期的一系列 “ 文化台獨 ” 政策陸續得到糾正, “ 去中國化 ” 逆流受到遏制。兩岸互動關係的可預期性大大提升,個別突發性事件對兩岸關係的衝擊力開始弱化。

第六,兩岸民眾利益共生關係進一步強化。兩岸雙方出台一系列有利於交流交往的政策,兩岸民間交流合作更加方便。四川 “ 汶川地震 ” 和台灣 “ 八八水災 ” 期間,兩岸雙方互相支援、相互關懷,兩岸民眾的感情更加密切。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兩岸雙方相互呵護,兩岸利益聯結更加緊密。

第七,兩岸交流交往的形式進一步多元化。雙方暫時擱置重大分歧,互諒互讓的結果,兩岸出現了平等對話、和平競爭的良好局面。參與兩岸交流的行為主體日益多元化,兩岸四地地方層級公權力部門、政黨組織、社團組織、工商業界等組織機構、階層和群體紛紛加入兩岸交流交往大潮,兩岸政治關係的內涵更加豐富多彩。

第八,民間社會力量的角色和作用空間巨大。隨著兩岸交流政策越來越開放,加以兩岸直航的基本實現,兩岸民眾交流交往的成本降低,範圍大幅度擴張。大陸旅客赴台灣旅遊的人數大幅增加,大陸學生赴台短期交流的人數越來越多,工商企業相互投資的局面正在出現,各種民間需求逐漸顯現出來。兩岸民間和社會層面的雙向交流,填補了兩岸關係的許多空白,一股強大的民間社會力量正在成長,一個越來越緊密的兩岸民間社會正在形成中,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超穩定力量。

 

二、澳台關係面臨的挑戰

隨著兩岸政治新格局的形成,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基本消失,大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的整體競爭力大大提升,兩岸四地共享和平紅利,在此國際金融危機哀鴻遍野的經濟低潮期,中國一枝獨秀,兩岸四地安然度過難關。由於兩岸政治關係的改善,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與台灣地區的互動更加密切,交流交往層級的範圍整體提升,兩岸四地關係空前密切。澳門特別行政區長期以來與台灣有著特殊而密切的關係,在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曾經扮演過重要的角色,發揮了很有意義的作用。在新的兩岸政治格局下,澳台關係營運的環境條件出現很大的變化,澳門在新的兩岸關係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必須與時俱進,必須進行新的評估和定位。

從大的政治格局來看,實行高度自治的澳門,在兩岸四地關係中仍然是相對獨立的一方,澳台關係不同於大陸與台灣的關係,也不同於香港與台灣的關係,澳台關係仍有其獨特之處。然而,澳門方面必須面對的是,在新的兩岸政治格局下,雖然澳門在兩岸整體的交流交往關係下與台灣交流交往的空間有所擴大,但澳門與大陸、香港兩地在新的兩岸政治格局下潛在的張力不同,三地所面對的挑戰和機遇差別很大,預期成效也會大不相同。相對來說,大陸與台灣的關係發展規模和進程最顯著,香港與台灣的關係發展也有較大的驅動力,反觀澳台關係,由於先天的因素限制,已經處在不進則退的相對劣勢,總體上是挑戰大於機遇。

澳台關係曾經有過的相對優勢在於︰第一,澳門有相對寬鬆自由的政策環境;第二,澳門人口中有相當高的閩南人比例;第三,澳門與台灣的空中直航便利。憑著上述優勢,澳門曾經是兩岸人員交往和兩岸對話談判的重要平台。但是,在新的兩岸政治格局中,澳台關係的上達相對優勢正在弱化或流失之中。不僅如此,澳門土地面積、經濟總量、人口規模較小的劣勢正在暴露;由於大陸與台灣的空中直接往來、高層直接互動條件改善,香港與台灣關係的提升,澳門與台灣交流交往方面的政策優勢也正在消失中。筆者認為,今天的澳台關係正在面臨危機和挑戰。

那麼,澳台關係在兩岸四地競爭格局中還有機會嗎?筆者認為,由於兩岸雙方政治上的分歧尚未從根本上得到化解,澳台關係的特殊地位還會繼續存在下去,澳門還會是兩岸四地互動中特殊的一方。兩岸政治關係新格局也使兩岸各方面交流交往的限制進一步鬆懈,澳門與台灣的各方面交流交往環境也同樣得到改善,澳台關係還可以有更加深入的發展空間。但兩岸新格局帶來的競爭現實也是非常殘酷的,如果澳門方面沒能倍加努力,澳台關係的特殊性可能越來越不重要了,澳台關係在兩岸四地關係中所占的份額將變得更低。澳門如果要繼續保持在兩岸關係中的份額,不能沉湎於過去的成績和已有的獨特優勢上,澳台關係必須根據兩岸政治關係新格局所展現出的特性,自主創新,創造政策優勢,創造社會、文化新活力,成為最積極努力的一方。

 

三、澳台關係發展的出路

澳台關係在兩岸政治關係新格局中面臨重大挑戰已是公認的現實,但事在人為,如果不積極作為,任何一方守著先天的優越條件,同樣也會付之東流。澳門在危機中奮起自救,澳台關係將會有意想不到的發展成就,澳門的機會就在於自主創新。澳台經貿關係的基礎比較薄弱,經濟領域合作的潛力還很大,進一步擴大澳台經濟關係仍有許多文章可以做;在兩岸仲介平台方面,無論是民用航空的,還是政治性、事務性談判的,澳門還可以繼續為兩岸交流提供平台。不過,對於澳門來說,更重要的是澳門要為大陸、香港所不能為,這就要求澳門發揮政治上的靈活優勢,投入一定的資源,透過精密的創意策劃,使澳門成為兩岸文化、社會乃至政治融合的先行先試地區。

在經濟層面,隨著兩岸簽署 MOU 和 ECFA 進程的加快,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啟動,澳門在經濟上的先行先試作用或許已不是那麼重要。但是,兩岸的最終完全統一,並非僅僅是經濟上的一體化,文化、教育、社會、法律以及政治上的融合共生也是重要的內涵。在文化方面,澳門是一個融合嶺南文化、閩南文化和葡萄牙文化等多元文化為一體的地方;台灣文化則是融合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原住民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為一體的多元文化體。澳台文化的交流融合不僅將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而且還可以為兩岸文化的再融合及創新發展提供示範作用,引領兩岸文化關係發展的風潮。澳門是中國境內一個特殊的文化區域,如何提升澳門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使其成為兩岸四地文化交流中的強者,澳門還得從自身的建設入手,建立 “ 澳門學 ” 或許可以使澳門成為正在尋求建立 “ 台灣學 ” 的台灣的重要的區域外合作夥伴。

在社會方面,台灣是一個民間社會力量蓬勃發展的地區,澳門可以在這方面借鏡台灣的經驗,發展壯大澳門的民間社會。澳門已有一些專門從事澳台關係的社團組織,如 “ 兩岸與澳台關係學會 ” 、 “ 澳門辛亥黃埔協進會 ” 等,這些社團組織可以擴大聯繫面,帶動澳台社團組織的全面交流交往,並探索兩地民間社團組織結合的可能性。在教育方面,澳門已有不少年輕學子前往台灣求學,今後也可以吸收更多大陸和台灣學子來澳門就學,讓兩岸三地青年人一起學習和生活,取長補短,共同建構兩岸關係的美好未來。在法律層面,澳門與中國大陸之間的並存關係對於兩岸未來的法律衝突問題的解決有一定借鏡意義。 “ 澳門特別行政區法域的司法制度完全獨立於內地司法體系。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成為澳門特別行政區自成法域的最基本要素,正是這一獨立的司法運作機制,使澳門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模式得以保持 ” 。澳門的成功經驗使澳台之間可以共同研究,探討如何加快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兩岸四地法域間的相互關係,使澳門成為兩岸四地司法制度的研究中心。

新聞媒介作為當今世界各國的 “ 第四權 ” ,在現代社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兩岸關係的發展,新聞媒體的角色不可或缺,兩岸雙方如何在媒體發展政策方面取得共識,將是影響兩岸最終統一的重要問題。澳門地方不大,卻有非常發達的媒體資源。《澳門日報》、《新華澳報》、《澳門商報》、《澳門月刊》、《九鼎》等澳門報刊已經成為兩岸四地知名的刊物。澳門與台灣在新聞媒體方面先行展開合作,必將對兩岸媒體合作,對中國未來的媒體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政治上的先行先試是澳台關係發展最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最終不可避免地要觸及政治層面的融合,但由於政治層面的融合敏感性和複雜性最強,必須循序漸進,由點到面逐步實施。澳門是兩岸四地中體量最小的一方,最適合作為兩岸政治關係和平融合的政治特區。兩岸政治互信的增進,除了恪守一個中國等原則性問題外,更多地是雙方公權力層面的對接問題。

隨著兩岸民間交流的日益密切,雙方公權力部門如何進行合作,共同治理兩岸事務的問題不久之後就會浮上檯面。在共同的公權力機構產生之前,互設辦事處等機構將是過渡時期的必然安排。有些機構現下就可以直接在大陸和台灣設立,但更多的機構可能還不具備開設的條件。此時,澳門與台灣之間先行嘗試設立更多的帶有一定公權色彩的辦事機構,甚至共同設立治理雙方共同事務的機構的問題,就可以成為澳台關係發展的創新點之一。

雙方司法機構如何在共同打擊犯罪方面進行無縫對接,可能需要在組織機構、人員和訊息上建立共同的平台,如果澳門司法機構與台灣的司法機構能夠在這一層面進一步合作,建立更緊密關係,就有可能為兩岸司法界建立一體化的聯動體系提供良好的借鏡。再如,澳門的立法會與台灣的議會組織之間能否加強交流,交換對選舉文化、選舉制度、立法監督等問題的看法意見。

澳門肩負著大陸方面提出的 “ 一國兩制 ” 示範區的使命,澳門的政治實踐對兩岸政治融合來說,借鏡意義很大。台灣的情況雖然與澳門有所不同,解決台灣問題不能複製澳門模式,建議台灣方面理性看待 “ 一國兩制 ” ,建設性地對待澳門的 “ 一國兩制 ” 政治實踐。澳門方面可以組織更大的力量研究 “ 一國兩制 ” ,研究 “ 一國兩制 ” 在澳門的發展,研究 “ 一國兩制 ” 對兩岸關係發展有什麼樣的借鏡意義。兩岸雙方可以澳門政治模式實踐為平台,透過共同促進澳門政治衣冠文物建設的實踐,深入探討實現國家最終完全統一的路徑和模式。

?見劉登翰:《論中華文化在澳門的主體地位與主導作用》,《華僑 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 年第 02 期

徐靜琳︰《論澳門法域的基本框架及其特色》,《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 年第 3 期。

 

 
 
     

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版權所有,保留所有權利
All Rights Reserved by macaopp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