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亂到治:台灣社會主要矛盾的形成及其特殊性質

日本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會長 庚欣


  世紀之交,當全世界的中國人都以少有的正面預期迎接新千年到來之際,台灣島內的人們卻面對著一個劇烈變化、耐人尋味的亂局,這是台灣社會長期累積的各種矛盾交錯作用的集中體現。這個亂局使多數台灣民眾感到不安,但卻展現了今 後一段時間台灣政治的現實走向,使台灣社會中本來錯綜複雜的矛盾趨于明朗,並為台海情勢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與空間。

一、台灣社會矛盾發生的重大變化
  半個世紀以來,台灣社會始終存在著三個大矛盾︰第一個是台灣民眾反對獨裁腐敗、爭取民主清明的鬥爭──可以概括為“反獨裁腐敗”,實質上是台灣島內政治體制的變革;第二個是台灣當局與大陸的敵對衝突──可以概括為“反共”,實質上是中國內戰的延續;第三個是台灣一部分人與外部勢力勾結提出的台獨訴求(包括去中國化)──可以概括為“反華”或稱“台獨”,實質上是對中國主權和領土的分割。這三個矛盾都是對抗性的,特別是第二、三個矛盾,一般要透過軍事手段才能解決。國民黨幾十年統治特別是兩蔣時期,其基本特徵是“反共不反華”、“獨裁不獨立”。儘管當時的執政當局既是獨裁體制的權力主體,又是強硬的“反共大本營”,但它同時又是反台獨、抵制“去中國化”的主要力量。這一期間各種矛盾錯綜複雜、相互牽制,反而維持了島內社會局面的基本平衡,也構成了兩岸之間有同有異、有明有暗,分離中有“共性”、對立中有“統一”的關係格局。
  但是自李登輝至陳水扁當政的十餘年,台灣島內矛盾發生了重大變化。台灣一直存在兩個主要矛盾:一是“統獨爭議”,二是“貪廉衝突”,並且兩者都經歷了一個起伏演變的過程。“統獨爭議”本來在兩蔣時期並不突出,但隨著李登輝特別是陳水扁當政,由於台獨是民進黨區別于國民黨、爭取國際反華勢力支持的主要政治特色,是民進黨最重要的“神主牌”,因而使得統獨爭議上升為台灣的主要矛盾,並使其他矛盾服從於“統獨爭議”。可是,隨著台灣當局為掩蓋執政無能及宣示政治主張,甚至不惜鋌而走險破壞台海穩定時,中美反而在共同利益的支配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成功抑制了台獨的冒險,使台海局勢出現了積極的變化,特別是“反分裂法”的出台和中美對話機制建立以及兩岸黨際交流及經貿交流的突破性發展,這三大舉措徹底摧毀了台獨勢力的夢想,從法理依據、國際環境和民意基礎三個基本方面堵死了台獨的路。使得前一階段“統獨爭議”造成的緊張氣氛有所緩解。儘管今天陳水扁還時時用“統獨”話題進行挑釁,但不過是為了脫困、轉移視線的小丑伎倆,民進黨目前恐怕很難有力量再重新興風作浪,欺騙台灣民眾和國際社會,製造兩岸關係實質緊張的局面,因為今天已很少有人相信台獨具有現實的可能性。“統獨爭議”在台灣經歷了一個急速竄起、又逐漸回落的變化過程。雖然台海兩岸的隔閡仍然存在,中美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我們反獨的任務仍然艱巨,但前幾年台獨勢力掀起的那一股分裂中國的“惡浪”已經被遏制住了。
  正在統獨爭議降溫的同時,台灣民眾反對貪腐、要求社會公平、政治清明的鬥爭逐漸成為台灣社會的主要潮流。這是台灣內部社會改造、體制創新、道德完善的基本要求。它既是台灣民眾幾十年來頑強追求政治清明的鬥爭的繼續,又是對民進黨新貪腐政權徹底決裂的覺悟的形成。台灣主流民意中“求兩岸和平穩定、求社會經濟發展、求政治民主清明”的三大要求,終於匯集成一股方向一致、相互呼應的洪流,不斷衝擊著民進黨政權的堤壩,這種三位一體的社會要求與全面阻礙這些要求、破壞兩岸關係、制約經濟發展,貪腐墮落無能的民進黨政府形成的矛盾,上升為今天台灣的主要矛盾。今天的台灣當局也已經完成了三位一體的轉變過程︰掌權的民進黨政府既是反共、獨裁的繼承者,更是台獨、反華的主導者,堪稱為“反共更反華”、“獨裁更獨立”。而且,隨著陳水扁家庭及親信肆無忌憚的貪腐行為被揭露、公佈於世,民進黨政權一貫標榜的所謂“清廉”形象轟然倒塌,眾多官員及親信因弊案鋃鐺入獄,堂而皇之的官廳成了貪腐分贜的賊窩。所謂“台獨”已經成了分裂國家、無賴獨裁、貪腐無能的代名詞。簡言之,台灣社會幾十年來所有矛盾焦點都集結在了民進黨政府身上。使台灣社會的矛盾反而變得簡單、明確。在今天的台灣,只有將這個政府拉下台,民眾才會有穩定、和平、繁榮和清明的生活。這種矛盾的明朗化可能會化解以往一些次要矛盾的衝突。使本來對立的人們成為朋友,使本來存在的隔閡得以溝通。這是台灣經歷十餘年的劇烈變動,終於趨於于明朗的社會矛盾新動向,也是今后一段時間觀察台灣社會的主要線索。

二、台灣社會矛盾最突出的表現就在於其對抗性的表徵
  今日台灣,各種社會矛盾都表現出明顯的對抗屬性。多年共處一地的族群被人為撕裂,長期的歷史記憶被粗暴地抹黑,悠久的民族文化道統被打得粉碎,冷靜的理性爭議總是被辱罵、恐嚇甚至暴力所代替,連一些政黨內部的正常競爭也難以避免地帶有政治惡鬥的色彩。台灣社會中似乎處處埋藏著火藥與地雷,隨時都會引爆。而且矛盾雙方少有交集,常常表現出無法妥協的對抗性。在本來民風樸實、溫厚且教育水準較高的台灣,這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社會現象。
明言人都可以看出,這種變化雖然植根於台灣長期不正常的政治生活,但矛盾真正尖銳化,卻是在近十年來所謂政黨輪替前後開始的。台灣出現政黨輪替,這本來是普選制政治生活中的常見事,不足為怪。但陳水扁上台以來,朝野之間、政黨之間、黨內各派之間乃至政治人物個人之間很少有良性的妥協與包容,許多事務性議題都被扭曲成政治對決,充滿了惡鬥式的相互否定。而且這種惡鬥如火如荼,方興未艾,大有愈演愈烈的態勢。人們不能不問︰台灣這次變局是否使社會矛盾產生了某種特殊的變化?
  答案就在台灣的現實之中。從民進黨上台以來,幾乎所有的問題(包括漢語拼音等很具體的專業問題),都會被泛政治化,都會被貼上標籤,解釋為統獨之爭。換言之,台灣政壇上進行爭鬥的各方在統獨這樣基本的重大憲政問題上持對立態度,他們之間沒有國家憲政的基本認同,沒有基本的政治信用,甚至沒有相互的身份體認(動輒指對方為“叛國”)。換言之,他們之間並沒有在一面“國旗”、一個“國號”下開展議會鬥爭的條件,因為統獨之爭的實質涉及的是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國際定位等最基本的概念問題。雙方在主要的基本點上幾乎沒有交集,矛盾呈現出你死我活的零和性與對抗性,極少妥協的餘地。雙方登上的是一座普通的擊劍台,但手持的卻是塗抹毒藥的利劍,心裡想的也是要置對方於死地,哪一方也輸不起。這是政治學課本裡找不到、島外人士也難以想像的特有博弈,但卻是台灣今天最基本的政治現實。人們很難設想,美國的共和民主兩黨會在基本憲政問題上發生這樣的衝突;日本各黨之間在歷史認識上的差異等也不會成為國家認同的障礙。但台灣卻呈現出這樣的怪現象︰一個自稱“22歲以前是日本人”的人鑽營、拍馬當上了執政黨─中國國民黨主席、“中華民國總統”,然後就為了摧毀這個黨的組織和政治理念、顛覆“中華民國”而費盡心機,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一貫以台獨為黨綱的民進黨為了奪取政權,先放下體架,“委曲求全”,承認所謂“中華民國國號”、“國旗”(陳水扁的所謂“四不一沒有”),但一旦當選,大權在手,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急進台獨”的進程,馬上就想方設法要撕毀憲法、改國旗、廢國號,甚至連自己是中國人都不肯承認。台灣自李登輝到陳水扁,十幾年來都是 “總統”大人在絞盡腦汁要顛覆自己統治的國家,千方百計要造自己宣誓為之獻身的憲法的反。可見,台灣這些年的變化是一種顛覆性的變革,其本質上的對抗性甚至超過了很多國家的流血政變和奪權鬥爭。
  但是,這種顛覆性變革並不具備文化背景、歷史道統、民族歸屬、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內在依據,儘管台灣有人在挖空心思尋找所謂“顛覆殖民文化”(把中國文化指為殖民文化──“去中國化”的觀點之一)的根據,但經過幾千年歷史磨練、數十個民族共同打造的中華衣冠文物以及這個衣冠文物在十幾億炎黃子孫身上烙下的印記,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一風吹的,就連這些鼓吹“去中國化”的人們在言行舉止中也處處表露出中國文化殘留的種種負面影響。同時,這種顛覆性變革也不代表主流民意。因為顛覆性變革必然帶來重大的社會動盪,特別是台灣的這種顛覆性變革,不僅是要顛覆“中華民國”,而且是要顛覆兩岸關係,顛覆中美關係,顛覆亞太及世界和平,幾乎所有人都要付出極高的成本(台灣當然首當其沖)。沒有明顯的生存危機,一般的市民社會不會選擇這種顛覆性變革的道路。今日台灣,即使是投了民進黨票的民眾,多數人也是願意維持現狀、維持穩定的。因此,這種顛覆性變革必須透過分裂族群、扭曲民意、製造混亂、甚至人為製造對抗、製造生存危機,才有可能達成目標,從而更毒化了人際關係,加劇了社會矛盾的異變性和非理性。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在台灣社會矛盾發生如此“顛覆性”變化之時,台灣內部的各類競爭都可能演變為一場你死我活式的厮殺,所有的分歧都會被上綱為“對抗性”矛盾,台灣內部的政治角力必然會走入尖銳對立、難以協調的“混亂期”。

三、台灣社會最現實的“貪廉衝突”的特殊性質
  “貪廉衝突”本來不一定都是敵對的對抗性矛盾,因為再和諧的社會也很難杜絕貪腐行為,尤其是一些純粹個人性、經濟性的貪腐行為,一般並不具有對抗性質。但是,為什麼陳水扁家庭及民進黨高官的貪腐會引起島內這麼大的民憤,造成如此深刻、對立的社會波動,成為台灣社會最主要的關注熱點,這種矛盾具有怎樣特殊的性質呢?
必須指出,貪腐行為作為以非法不當手段侵佔他人或公家財物、利益等,當然是一種卑鄙、可恥的犯罪行為。但陳水扁家庭為代表的貪腐具有三大特殊性質,由此反映出其深刻的社會背景。第一,是陳水扁家庭貪腐表現出的欺騙性。陳水扁及民進黨上台前口口聲聲以“反黑金”的清廉為主要訴求,以“清流”自居,尤其是陳以“三級農戶”作為競選的主打形象,借此拉攏基層民眾的支持。誰知,陳水扁一家內心一直有極強的財產佔有欲,在台灣難得的政黨輪替之後,陳等人完全背棄自己的諾言,不僅欺騙選民,而且欺騙了李登輝及民進黨中多數人。事發後,又指天道地發願鳴冤,一副被誣告的無辜形象,還反咬他人,其手段之陰毒、用心之險惡,不僅罪不可赦,其心更可誅﹗可以說,台灣目前痛恨陳水扁的民眾,許多可能更討厭他們一家人毫無誠信、恬不知恥、說謊不臉紅且耍賴戀棧的態度。這種欺騙性使民眾對陳式貪腐的痛恨大大超過一般的違法亂紀案件,而且徹底粉碎了陳水扁等人的自我宣傳,並進而證實其耍弄欺騙手段上台(如319事件)的可能性。因此,從對陳水扁等人貪腐的批判,很自然地發展到對整個民進黨政權的全面失望與失信。
  第二是陳水扁家庭貪腐表現出的零和性。本來處於變革時期的貪腐、違法亂紀等現象,往往是由高速成長而生。因為成長,所以帶來許多新增值利潤,使新的利潤分割成為可能。這就是常說的將蛋糕做大的人,可以多分得一點好處。最近更有“尋租”理論的提出,為貪腐尋找“合理”性及不可避免性。但台灣的情況並非如此。陳水扁及民進黨政權上台后,毒化兩岸關係,毒化台灣的國際環境,使台灣經濟每況愈下,民眾荷包大大縮水。不但蛋糕沒有做大,反而是縮小了。本來應對此負最大責任的陳水扁及民進黨政府非但毫無反省及改進的表示,反而在因自己責任本來已經變小的蛋糕上又多拉了一刀。這實際是一種三重壓榨: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一黨之私,犧牲台灣民眾的利益,換取自己的權利及地位;在得到權利後,變本加厲地非法掠奪民脂民膏;在被揭露之後還一直負隅頑抗,戀棧權位,繼續為了自己圖利使行政機器空轉。這三者都是從百姓已經縮水的荷包去搶人家所剩不多的活命錢,這就使得陳水扁等人貪腐與廣大台灣民眾在切身利益上產生了極大的對抗性衝突,形成了一種零和性的特徵。
  第三是陳水扁家庭貪腐表現出的瘋狂性或稱貪婪性。陳水扁家庭的貪腐有“四過”:一是過於急不可待,二是吃相過於難看,三是手段過於強硬,四是態度過於惡劣。陳水扁等人喪失人格底線的舉動使人聯想起“自己死後哪怕洪水滔天”的名言,完全是不計后果,近似瘋狂的斂財,化公為私。這種“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心態與陳水扁及民進黨政府在政治上堅持台獨立場有直接關係。首先是身為中國人的陳水扁等人,數典忘祖,愧對祖宗,在基本的政治道德上已經墮落,已經喪失了基本的羞恥心和榮辱感,因此導致其在基本的為人道德上也全無道德及恥辱約束,一切以自己最極端利己的目的為準,根本罔顧其他。其次是由於陳水扁政治上不斷破壞兩岸關係及島內族群關係等,引發社會動盪,不符合歷史潮流,所以陳水扁政權的短命性是顯而易見的。陳又對其執政官員採取酬庸型走馬燈式的任命,很多官員當然也以極為短期化的思考應對涉及利益分割的事項。所以,陳水扁等人在貪腐情節上極為惡劣,其政治上的墮落(台獨立場)、體制上的弊端(權力集中等)與生活上的腐敗、人格上的缺陷等溶為一體,其政治上的失敗導致其政權的短命性,這種絕望和無助更加劇了其貪腐的瘋狂性或貪婪性。反之,瘋狂或貪婪的貪腐行為又使更多的民眾認識到其脫離主流民意,只顧一己之私,罔顧民眾死活的政治本質。因此,陳水扁等人透過惡性貪腐等以極為通俗易懂的模式,將台獨政治上的失敗及台灣體制弊端以及陳一家的人格缺陷,統統集合起來,暴露出來,使廣大民眾了解到自己的痛苦、混亂之源,了解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種矛盾的對抗性就必然凸顯出來了。
  今天台灣的各種矛盾爆發,看似複雜、混亂,其實是線索更加清晰、矛盾性質更加明確,更加具體及整體化。即︰全體台灣民眾為了和平、安寧、福祉的生活,就必須與製造混亂、破壞和平、阻礙發展且貪腐成性、不知悔改的陳水扁政府展開堅決的鬥爭。儘管我們不能“畢其功於一役”,但目標明確一定會加快達到目標的進程。從理論上看,這裡蘊含著矛盾從“一般──特殊──具體”的正反合發展規律;從現實來看,這裡表現出台灣正在從大亂逐步走向大治的必然趨勢。





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版權所有,保留所有權利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