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文化 促進兩岸統一

香港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主席 陳守仁


        為了發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和平統一,我以參加香港、北京、上海、廣東、福建等省市及各地在11月份隆重舉行紀念孫中山先生140周年誕辰活動,以近代中山先生愛國、建國計劃精神文化來發表一些意見,和大家共商討論。

        11月12日,中國大陸高規格舉行孫中山先生誕辰140週年紀念大會。胡錦濤主席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高度評價孫中山及其精神遺產,認為他“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此次紀念大會還首次邀請台灣黨派出席,新同盟會會長許歷農、新黨主席郁慕明、親民黨秘書長秦金生、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張榮恭等人應邀與會。胡錦濤和出席會議的其他政治局常委,在會前還同孫中山親屬及包括台灣政黨代表在內的海外來賓合影留念。具體內容大家可參閱11月13日《人民日報》、香港《大公報》、《文滙報》等的相關報道。

        但是,在海峽對岸,紀念中山先生的活動卻被民進黨當局緊急叫停,更有甚者,有的“獨派”人士甚至稱孫中山為外國人。這種行徑與過去幾十年、尤其是國民黨當政時期台灣教科書、報刊、電視及公共場所到處都有“國父”和“三民主義”的影子大相徑庭。這種冷熱迥異現象說明孫中山是一面民族文化的旗幟,是妄想走“去中國化”道路的那些人不可逾越的障礙。台灣的“雙十國慶”,其實就是“辛亥革命紀念日”,包括陳水扁在內的歷屆台灣地區領導人都是在中山先生的肖像下舉行就職典禮的,這些標誌和儀式無不帶有深深的中國政治歷史與中華文化的烙印。從每年有數十萬台胞到南京中山陵瞻仰和參觀,也足以證明島內民眾對孫中山仍舊推崇備至。即使是陳水扁,出於輿論的壓力,在此問題上也不敢過於放肆,否則這位“總統”就失去存在的法理基礎。因此可以說,中山先生是兩岸文化認同的一面旗幟,是抵禦“去中國化”的有力武器。

        除上述外,道統文化對促進兩岸統一的作用還可以體現下其他許多方面。從拜祭華夏始祖軒轅黃帝,到“祭孔”等大陸尋根認祖之行,均得到台灣民眾的廣泛認同。在這裡,我想特別強調一下,台灣八成以上居民祖籍在福建,那些自稱有別於“外省人”的“台灣人”,其先輩主要是鄭成功收復台灣後陸續從福建遷台的福建閩南居民(鄭成功本人也是閩南人)。從台灣人講閩南語,台灣民俗及飲食,道統民房及廟宇建築風格,以及“馬祖文化”等均明白無誤的體現出血濃於水的“閩台一家親”。當大家都明白這些歷史與文化紐帶後,就可以發現,“獨派”分子有時候以講台語(即閩南話)作為其與“國語”(即國語)的文化區別、甚至作為台獨的依據之一,是多麼荒誕和可笑﹗因此,與加強兩岸之間經貿聯繫同樣重要的是,要進一步加強兩岸的文化聯繫,尤其是閩台之間的文化與民俗交往。我很高興地看到,新建的“閩桌歷史博物館”已經在福建泉州落成。

        中華民族的統一與復興是自孫中山以來幾代中國人努力為之奮鬥的崇高理想。中國國力的日益強盛,給兩岸的和平統一帶來從未有過的良好機遇。而文化認同感,文化感染力和親和力則可以成為兩岸和平統一的激活劑和滑潤劑。“香港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將在自己的會務活動中,發揮兩岸三地文化紐帶的作用,使中華文化在爭取兩岸和平統一過程中發揮更大的效益。

        最後,我在此呼籲各地區和統會各自或與當地發揚孫中山先生思想的現有組織機構或學校,聯合共同推展孫中山先生熱愛中華文化、建國方略思想及和平統一全國遺願,相信這是海內外華人華僑兩岸四地同胞均可接受的方案。





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版權所有,保留所有權利
All Rights Reserved